
造成關節炎的原因複雜,可能包含遺傳、體重、免疫系統、過去病史、創傷、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而關節炎又被細分為許多種類,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性關節炎,症狀大多包含關節疼痛、腫脹、發炎、僵硬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活動受限及生活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根據不同成因,關節炎治療的方式也不一樣,如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大多以止痛藥或玻尿酸注射劑為主,減少疼痛及增加關節腔潤滑;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常以免疫調節藥物進行治療,透過抑制免疫反應,減少發炎;痛風性關節炎則多因尿酸結晶造成不適症狀,因此在治療上多以抗發炎及降尿酸藥物進行治療。
當中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最高,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6億人口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並隨著高齡人口增加,盛行率逐年提高。依現行退化性關節炎常規治療,多數患者僅能達到減緩疼痛與發炎的目的,時常無法獲得痊癒,隨年齡老化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疾病進程,軟骨磨損的狀況愈發嚴重,連帶關節間隙狹窄造成硬骨摩擦及骨刺增多,到末期的治療選擇僅剩下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因此,臨床醫師時常會建議在尚未嚴重的階段改善生活習慣,如減重、增加肌肉、與矯正姿勢等,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惡化。
喜歡挑戰極限的人有著攻佔百岳的願望、騎腳踏車環島的夢想、鐵人三項的目標;或喜歡探索的人有著環遊世界的憧憬,日常生活中,如逛街、逛菜市場、下廚久站、含飴弄孫等生活型態,其實都跟退化性關節炎有直接的關係,生活中過度使用關節、姿勢不良、體重過重或是肌力不足等情況,皆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罹患率,隨著老化加速疾病惡化,最終造成無法再回到日常的生活型態,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生活,造成患者生活品質嚴重下滑。
以游泳、瑜珈、皮拉提斯或彈力帶等低衝擊運動,能夠減少對關節的負擔並同時增加肌力維持良好的健康,除了改變生活習慣,現行再生醫學以幹細胞或外泌體進行關節炎治療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顯示其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為關節炎帶來新一代治療策略,期待能降低罹患後關節炎後延伸的開銷,逆轉關節炎的病灶,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411/project_3.html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B3%E8%8A%82%E7%82%8E?utm_source=chatgpt.com
● https://virtusmedical.com/disease/g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