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對疾病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演變。傳統醫療方法,如藥物治療、手術等。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拯救了無數生命。然而,這些療法往往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疾病的根本原因,甚至可能帶來副作用或長期風險。
而近年來,被譽為「再生醫學」核心技術的幹細胞治療,正在改變醫學領域的規則。幹細胞新藥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修復、再生受損組織的方式來治療疾病,而不是僅僅緩解症狀。
藥物治療是現代醫學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例如抗生素治療感染、止痛藥緩解疼痛、類固醇抑制發炎等。然而,這些藥物大多僅能緩解症狀,無法完整修復受損的組織。
例如,關節炎患者可能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來減緩疼痛與發炎,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軟骨再生,因此患者仍然會面臨疾病惡化的問題。此外,長期服用藥物可能會帶來嚴重副作用,例如類固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高血糖、肝損傷等問題。
當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病情時,手術成為另一個選擇,例如器官移植手術等。雖然手術可以有效解決問題,但其侵入性高且易伴隨併發症,患者需要經歷漫長的恢復期,整體風險也較高。
以肝硬化為例,晚期患者可能需進行肝臟移植手術,雖然能夠取代已經嚴重受損的肝臟,但器官移植面臨包括供體肝臟的短缺、器官配對、手術併發症等挑戰,此外,即使成功接受移植,患者仍需面對免疫抑制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與感染風險,對於患者的負擔甚大。
相較於傳統療法,幹細胞新藥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只是緩解症狀,而是啟動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並調節微環境及免疫反應,幫助受損的組織恢復原本的功能。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與分化的能力,能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例如:當幹細胞被注射到關節炎患者的關節中時,它可以分化成軟骨細胞,幫助修復受損的關節軟骨再生。
幹細胞不僅可以直接轉變為需要的細胞類型,還能透過分泌生長因子、外泌體調節免疫反應等方式來幫助組織修復。例如,在治療肝硬化時,幹細胞釋放的 肝細胞生長因子(HGF) 可以促進肝組織再生,改善肝臟功能,同時降低炎症反應,減緩疾病的進展。
幹細胞新藥的另一個優勢是低免疫源性,經證實,自體及異體幹細胞較器官移植不會造成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甚至幹細胞具備免疫調控的功能。此外,幹細胞的治療效果可能持續數個月以上,不像傳統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能提升患者的用藥方便性。
目前,國璽幹細胞新藥已經在多種疾病中展現出極大的潛力,其中包括:
幹細胞新藥的發展,代表醫學治療從「症狀管理」轉向「根源修復再生」的新時代。與傳統治療相比,幹細胞新藥以較低的副作用及風險提供更全面及長效的修復能力,將逐步成為常規醫療的一環。在未來,幹細胞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概念,而是正在改變我們對疾病治療的策略。
參考資料
● Wang, Shihua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vol. 5 19. 30 Apr. 2012, doi:10.1186/1756-8722-5-19
● Squillaro, Tiziana et al. “Clinical Trials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 Update.” Cell transplantation vol. 25,5 (2016): 829-48. doi:10.3727/096368915X689622